加強文明交流,讓“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作者:admin????發布時間:2018-12-12 02:24 ????瀏覽次數 :1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一直與商貿往來緊密結合,中華文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文化仍然需要發揮重要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強調的,“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古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
互通有無是人類交往的最初動機,互通的既有可見的商品,也有無形的文化,源起于2000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便是如此。
絲綢之路這個名字的來歷,本身就凝結了文化的交流互鑒。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古代與外邦通商的過程中,絲綢是出口量最大的物資。但“絲綢之路”這一名稱不是在中國文獻中首先使用的。古希臘人以“賽爾”(Ser)也就是漢語的“絲”來稱呼絲綢,稱中國為“賽里斯”(Seres),即“絲綢之國”。當漢朝政權建立后,尤其是張騫出訪西域后,西方文獻中出現“絲綢”詞匯的頻率增加了。近代英國東方學家亨利玉爾在《中國和通往中國之路》一書中對“賽里斯之路”的研究,奠定了“絲綢之路”一詞的學術基礎。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中,德國學者李希霍芬首次明確提出了“絲綢之路”概念,并在日后被廣為接受。可見,絲綢之路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空間概念和文化概念,絲綢之路文化是沿線各國、各地區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
或許是巧合,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均分布在絲綢之路沿線,這也為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提供了便利條件。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乃至非洲文明、拉美文明,不同文明之間,雖有各自不同的價值觀,但彼此在追求和平穩定、發展進步等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這種共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成為對話交流、相互借鑒的基礎。